第58節

-

三個書記也覺得這法子不錯。

於是餘思雅在週五那天,帶了養殖場裏飼養小組長劉姐,還有幾個修路的骨乾,開了公社的拖拉機,風風火火地趕到陽明公社。

陽明公社已經準備好了會議室,餘思雅簡單地跟他們寒暄了幾句,介紹了一下彼此,就直接道:“三位書記,咱們去會議室談吧。”

“好,餘主任可真是一心為工作,大家跟我來。”東道主陽明公社的書記熱情地邀請道。

進了會議室,第一件要提起的就是修路的事,餘思雅直接讓幾個修路的骨乾講他們修路的經驗,怎樣才能節省錢,加快效率,儘早完工。

說完了修路,餘思雅拿出四份合同,分別遞給三位書記,開口道:“王秘書應該跟你們提了養鴨的事,這是我們養殖場跟三公養殖場的合作的合同,除了名字不一樣,其他條款完全一致,你們看看有冇有問題。我也簡單地跟你們說一下,就是我們養殖場提供鴨苗,兩毛錢一隻,等鴨子長大後,我們再以市場價來收購鴨子,鴨苗的錢這時候從鴨子中扣除。要是大家冇意見,就請我們的技術員給大家講講養鴨的一些注意事項。”

合同非常簡潔,就一頁紙,兩分鍾就看完了。三位書記點頭:“那麻煩清河鴨養殖場的同誌們給我們講講。”

餘思雅示意劉姐開口。

劉姐剛開始還有點不好意思,結結巴巴的,不過這到底是她所擅長的領域,很就講得流暢起來。從最初的鴨舍修建要求,消毒到飼養等等,都講了一遍。

等她說完,餘思雅總結道:“這個是大致的流程,具體的,要是三位書記不放心,可以各自安排兩三名同誌到咱們養殖場學習一段時間。你們看怎麽樣?”

這個自然好,實踐出真知,說得再多都不如親自去養一養鴨來得好。

三位書記欣喜地同意了:“那就麻煩餘主任了。”

餘思雅含笑點頭:“應該的,都是工作,三位書記你們回去再商量一下養殖場的規模,確定好了通知我,我們好準備鴨苗。我是建議你們可以跟三公養殖場學習,在三個公社的交匯處,建一個大的養殖場,這樣更方便管理,具體的看你們協商。大家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她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三位書記都表示冇有。

臨走時,餘思雅又說:“這樣吧,三位書記,為了表示咱們紅雲公社對修路的支援,咱們這幾位修過路的老同誌也一起到你們這裏來乾活,你們管他們吃住就行。你們看怎麽樣?”

隻是管一天三頓飯,又不要工錢就得好幾個壯勞動力,傻子纔不同意呢!

於是就這麽說定了,回去的路上,餘思雅向這幾位派出去的同誌說:“辛苦你們去幫助陽明公社他們修路了,你們的工錢養殖場出,每個人一天三毛錢。你們看怎麽樣?如果家裏有事來不了的也冇關係,我們改派其他同誌過來。”

管吃管住還有錢拿,誰會不願意?幾人馬上樂嗬嗬地表態:“我們都有空。”

於是這個事就這麽說定了,到了公社,大家就分開了。餘思雅跟劉姐一起回養殖場,路上,餘思雅給劉姐提出了一個要求:“劉姐,咱們養殖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得學習更先進的養鴨技術和疾病防治技術。你挑一個機靈點的,你們一起學識字,等過完年天氣暖和起來,我準備把你們倆送到省養鴨場學習一段時間。”

劉姐懵了:“你讓我去啊?我,我這一個字都不認識,又這把年紀了,能行嗎?餘主任,要不你讓他們年輕點的去吧。”

這劉姐真是老實,這樣的好事落到自己頭上,還要推脫。餘思雅知道她冇念過一天書,十幾歲就嫁人了,心裏自卑,耐著性子鼓勵道:“劉姐,你還不到四十歲,還要乾二十年才能退休呢,年紀哪裏大了?至於識字,我也不要求你寫多好,或者考多少分,就是希望你能認識一些常用的字,看得懂書上的內容,能做筆記,積累知識。這個也不難的,你一天學十個字,一年就有三千多個字,工作中就基本上夠用了。”

劉姐被她說得有點心動:“我……我能行嗎?”

不行也得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開放,以後養鴨也是一門技術活,大字不識一個,連記錄都做不好,進城也看不懂路標,怎麽辦?

餘思雅越想越覺得自己應該提早重視這一點:“劉姐,我改變主意了,不止你要學,其他人也要一起學。”

回到養殖場,餘思雅就把小李叫來:“你統計一下我們養殖場有多少文盲,咱們要開個掃盲班。另外回頭跟周部長說一聲,明年還要招十名飼養員,讓他提前選好人,不識字的一起來上掃盲班,咱們養殖場裏的同誌輪流給他們上課,我就一個要求,讓他們把小學課本上的漢字都認識,並能書寫大部分的漢字。學得好的,年底增加一個月的工資做獎金。”

小李傻眼,不明白餘思雅怎麽去陽明公社一趟,回來又冒出這種念頭。

“可是現在正值年底,我們工作非常忙,冇什麽時間啊。”小李苦惱地說。要是夏天天氣炎熱,白天長還好說。

餘思雅想了一下廠子裏的安排,給他找了個時間:“時間是擠出來的,中午大家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就順便學習十個字,還有兩個月才過年,能夠認識六百個字,夠最基本的閱讀了。”

“好吧,那老師找誰呢?咱們都有工作,偶爾忙起來可冇時間上課,而且咱們之中就楚會計做過幾天老師,大家都冇經驗。”小李苦惱地說。

餘思雅笑了笑說:“這個有什麽好擔心的,咱們養殖場不是有現成的人選嗎?讓元教授夫妻倆來給大家上課,每個月給他們十塊錢的工資。”

小李瞪大眼看著餘思雅:“可是,可是,他們的身份……這行嗎?萬一下麵有人去舉報怎麽辦?”

“革委會都垮台了,怕什麽?”餘思雅不以為意,四人幫下台了,這種事不會再發生了,也許要不了幾個月元教授夫妻倆就要回城了。能讓大教授來給他們上課,是他們賺了好不好?

見餘思雅堅持,加上最近的風氣確實好轉了許多,而且聽說有的地方已經有下放人員平反返城了,小李遂同意了這個事,當天就開會宣佈了這件事。

這個事當天晚上就在社員間傳開了,對於當了媽,當了奶奶的老同誌都還要去唸書這個事社員們很多都覺得有點別扭。但養殖場隻是在內部實行,而且會進行結業考試,表現好的有獎勵,表現不好的也冇懲罰,旁人能說什麽?

不過經過這個事,但凡有點腦子的社員都意識到了養殖場對文化知識的重視,想進養殖場當工人冇文化可不行。原本有些想讓兒女輟學的父母聽到這個訊息也打消了念頭,一旦輟學那就跟工人無緣了,怎麽說也要讓孩子唸完初中。

於是第二年輟學的人數明顯減少了,小學畢業還念初中的孩子突然翻了倍,讓學校都嚇了一跳。當然這是後話。

因為有獎金這根胡蘿蔔在前麵吊著,養殖場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大家喝水上廁所的間隙,碰到了都會相互提一提今天學了什麽字,怎麽寫的。

在養殖場一切欣欣向榮的同時,好訊息又接踵而來,從東風公社到縣城的公路開始修了。而且餘思雅還接到了路明惠的電話說下週一,她跟省台的兩位同誌一塊兒來紅雲公社采訪。

接到這個訊息,餘思雅當天就打電話通知了孟部長。

到了週一那天,餘思雅一大早就坐著公社的拖拉機去縣城跟孟部長匯合,然後在汽車站等到中午,總算等來了路明惠一行三人。

省台的兩位同誌,年長的那個叫崔實,蓄著鬍子,滿臉滄桑,年輕的叫梁叔戎,皮膚也有點糙。兩人扛著裝著攝像機的大包,在人群中格外顯眼。

打過招呼,介紹完彼此後,孟部長熱情地邀請他們去國營飯店吃午飯,但被他們拒絕了。

路明惠微笑著說:“我們在車上吃過帶的東西了,現在不餓。先去紅雲公社吧,儘量在今天將事情辦完,咱們明天還得回去。”

既然他們都這麽說了,孟部長和餘思雅也冇勉強,帶著他們上了墊著乾穀草的拖拉機:“不好意思,條件簡陋,紅雲公社就這一輛拖拉機,三位同誌將就一下。”

路明惠笑著說:“這已經很好了,我們下鄉采訪,有時候冇有車子,隻能走路,牛車我也坐過……”

電視台的兩位同誌不是很熟,而且特別寶貝他們的拍攝設備,上了車子就死死抱在懷裏,生怕磕到碰到了,全神盯著設備去了,隻有餘思雅跟路明惠的聲音。

坐在車鬥裏,餘思雅跟路明惠寒暄了幾句後,開始介紹辰山縣的情況,從地形說到人口,再到大致的人均收入,還有一路經過有哪些水利工程、基礎建設等等。

孟部長開始還插兩句,後來乾脆閉上了嘴巴。難怪這小同誌跟誰都能打成一片呢,連他這樣的老同誌都不清楚這些,可想而知她私底下做了多少工作。

三人都被她的敘說所吸引,不自覺地聽入了神,等到紅雲公社,他們已經對辰山縣和紅雲公社的大致情況已經有所瞭解了。

聽說人來了,馮書記立即笑著出來迎接省城來的三位同誌,寒暄過後,三位同誌把喝完的水壺灌上水,站起來表示要去村子裏逛逛。在路上,他們停下來拍了一段瀝青路,現在主要差養殖場和村裏通電的素材了。

看得出來,他們並不想要很多領導陪同,於是餘思雅說:“馮書記,你還有工作要處理,就由我跟孟部長陪同三位同誌去村裏轉轉吧。”

“也好,三位同誌辛苦了,有什麽需要跟我們餘主任說,我們公社會儘力配合大家的工作。”馮書記說了兩句場麵話,送走了一行人。

大家走路去的養殖場。路明惠拿起相機對著石子路拍了兩張照片問道:“餘主任,這段路也是石子路,怎麽冇鋪瀝青?”

餘思雅便給她講這段路的由來:“這條路是通往養殖場的小路,當初……就是因為這條路修通後,大家體會到了修路的好處,所以才願意出工修路。不過這條路是小路,來往人和車子不算很多,加上資金緊張,就冇鋪瀝青。”

路明惠含笑說:“原來修路還有這麽個緣由。確實,你們村的這路比我去過的好多鄉下都要好走很多。”

就連寡言的崔實也用沙啞的嗓子說:“你們公社的路確實不錯。”

一行人先去了養殖場。路明惠看到眼前這井然有序的廠子,有點驚訝:“你們養殖場規模不小嘛,不過職工不算很多。”

餘思雅一邊介紹一邊解釋:“我們公社自己辦的廠子,啟動資金都是貸的款,不過目前鴨子的數量已經快接近一萬隻了,同時我們還從省城購進了孵化機,建了孵化房……”

餘思雅挨個帶他們參觀。

他們廠子雖然還小,但該有的都有,而且整潔明亮,工人們都戴著口罩和帽子,衣服也乾淨整潔。

路明惠來到生產車間外麵,看到門口貼著一張泛黃的紙:個人衛生要求,必須戴口罩和帽子,不蓄指甲,衣服乾淨不能有汙漬,如有違者公示批評,並扣年終獎金!

“你們廠子裏搞得還真嚴格。”路明惠詫異地說,突然她眼睛一歪,看到有個在包皮蛋的嫂子側麵的凳子上放著一個巴掌大的小本子,她邊包皮蛋邊瞄兩眼,嘴裏還念唸叨叨。

路明惠走了過去:“嫂子,你在念什麽?”

不知道記者要來采訪,那嫂子突然看到生人,嚇了一跳,結結巴巴地說:“我……我記性不好,在認字。”

“我能看看你的本子嗎?”路明惠好奇地問道。

嫂子看向後麵的餘思雅,見她點頭才說:“那你看吧。”

路明惠拿起來翻了翻,都是寫的字,歪歪斜斜的,還有些錯別字,有好幾頁,全是小學一二年級簡單的字。

將本子放了回去,路明惠說:“嫂子還真是刻苦,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這嫂子聽到這話,也不顧餘思雅在旁邊了,大倒苦水:“這位同誌啊,不是我想學,是咱們養殖場規定要學,大家都學,我也冇辦法啊。我這年紀大了,腦子也不好使,怎麽都記不住,冇辦法,隻能有時間就看看了。”

路明惠扭頭笑看著餘思雅:“是這樣的嗎?餘主任,你怎麽會想讓他們認字呢?”

餘思雅也冇說什麽高大上的理由,就把那天她跟劉姐談話忽然想到這個,於是就辦了這麽個掃盲班的事說了。

路明惠越聽越覺得有意思,又跑去問了好幾個大姐,她們都抱怨識字好難,但問到她們有冇有怨言時,一個個都搖頭否認:“我家兒子/閨女要花錢才能唸書呢,我這識字廠子裏還給錢,餘主任是個好人,我們抱怨歸抱怨,但也知道她都是為咱們好。”

路明惠聽了之後特別感動,這些人身上都有種質樸的善良,她覺得她這一趟冇白來。

參觀完了養殖場,大家又去村子裏轉,采訪了一週,路明惠從心裏發出了感概:“餘主任,你們這裏的人跟我所見過的不大一樣,很多人都精神飽滿,臉上洋溢著充滿希望的朝氣笑容。”

崔實二人也難得地附和了路明惠一句:“是啊,你們這裏一點都不像偏遠貧困山區,社員們的精神麵貌特別好。”

直到晚上七點多,他們才從鄉下回到公社。馮書記一直等在那裏,見他們回來立即上前說道:“路同誌,崔同誌,梁同誌,孟部長,我們已經安排好了住宿,大家今晚在我們公社將就一晚上,明天再走吧。”

“謝謝馮書記,我們明天早上就要趕著回去,能麻煩你們送我們去縣城的招待所住一晚嗎?”三人商量了一番,還是決定今晚就走,以便明天上午就能坐車回省城。

見他們堅持,馮書記不好勉強。孟部長站出來說:“也好,現在晚上他們不修路,咱們不用繞道,半個多小時就到了。勞煩馮書記安排人送我們回去吧,這麽晚餘主任就不用跟著去了。”

“也好,辛苦孟部長了。”馮書記同意了,然後笑著送別了三位客人。

雙方道別,路明惠他們坐著來時的拖拉機去了縣裏。

這一走就冇了訊息。

到了十二月下旬,就在餘思雅以為這個事黃了的時候,路明惠的電話姍姍來遲:“餘主任,我來通知你一個好訊息,今天晚上省台會播放關於你們公社的采訪。崔實他們做得特別好,你一定要看!”

“真的,謝謝路同誌,也替我謝謝崔同誌和梁同誌,我下次去省城請你們吃飯。”餘思雅高興地說。

掛斷電話後,她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馮書記。

馮書記樂壞了,下午一直無心工作,天還冇黑,就把他家的電視搬到了學校的操場裏,還讓小沈去把教室裏的凳子都搬了出來,一排排的擺好,搞得跟放露天電影差不多。

吃過晚飯,馮書記就熱情地把餘思雅叫去了學校:“來,小餘,你可是咱們上電視的大功臣,你坐最前麵最中間!”

除了公社乾部,還有離得比較近的幾個大隊的社員也跑了過來,烏泱泱地坐了好幾百人。來得晚的,冇凳子,乾脆站在後麵。

夜色一點點的降臨,氣溫降低,寒風颳來,但冇人喊冷,大家都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視。

晚上七點多的時候,終於播到了他們,電視裏閃過一幅幅畫麵。學校的孩子背著書包洋溢著笑臉飛奔而出,下一刻臉上長了皺紋的婦女拿著本子上歪歪斜斜的字吃力地念著,緊接著畫麵一改,揮汗如雨的男人們在修路,一條平坦的瀝青路在他們背後延伸,幾秒後,畫麵突然暗了下來,寧靜的山村中,柔和的燈光從茅屋裏散發出來,像燈塔一樣照亮了前方的路,晚歸的社員扛著鋤頭踏著燈光回家……

女主播的聲音也跟著響起:“下麵這條新聞是關於辰山縣紅雲公社的……”

圍觀的社員們激動了起來。

“那是我家!”

“我們學校!”

“我被拍到了,我上電視了!”

……

第45章

上電視這件事在社員們中的反響遠超餘思雅的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