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節

-

餘思雅笑了笑,不答反問:“說說具體的情況。”

這還用問嗎?街邊擺攤賣清河鴨服裝的人太多了,她一路騎車過來都看到了好幾波。全市有多少就更不用說了。這些小攤販更靈活,價格便宜,服務熱情,同樣的衣服,買誰的還用說嗎?

正是因為銷量好,賺了錢,纔會有越來越多的無業青年加入到擺攤這個行列。

雖然被餘思雅猜了出來,但丁舜的興致不減,笑嗬嗬地報出他們最近的成績:“目前登記在冊經常來拿貨的個體攤販已經達到了一百多人,量也每天都在增加,截止前天,這個月零售批發的服裝已經達到了三萬多件。而且,我還發現了一個新鮮的現象,有一部分人拿的衣服特別多,一次幾百上千件,而且三天兩頭過來拿衣服,後麵都轉手賣給了周邊交通不大便利的縣城、小鎮上更小的攤販,餘總,這個事要不要製止?”

“為什麽要製止?”餘思雅反問。這不就是經銷商、代理商的萌芽嗎?人民群眾的智慧和能力果然是無窮無儘的,隻要給他們一點土壤和水分,他們就能發揮所有的智慧,茁壯成長。

丁舜擰著眉:“可是,他們這樣賺取差價,被上麵知道了會不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餘思雅笑看著他:“不用擔心。他們也是付出了勞動,辛辛苦苦過來拿貨,然後將貨帶到更遠的地方,薄利多銷,隻抽取很少的利潤,賺的也是辛苦錢。”

丁舜思考了兩分鍾:“好,我明白了。”

餘思雅笑了一下:“這些人將咱們的產品帶到更遠的地方,對咱們也是一件好事,咱們應該鼎力支援纔對。回頭你看看能不能做出成本更低,更便宜,但耐用的商品,專門供應這一部分小攤販。為了跟百貨商店裏的貨區分,可以在衣服的標簽上標一行小字‘零售特供’,走低端路線。”

供銷社的網點固然遍佈全省,可真想將清河鴨服裝大力推廣開來,占領全省的大部分市場,最終還是得靠這些個體戶。這也是就後世所說的銷售渠道,但現在大部分人經濟都不寬裕,便宜耐穿毫看成了許多人的選擇。尤其是要銷往經濟更落後的小縣城和農村地區,更要便宜才行。

丁舜腦子活泛,馬上明白了餘思雅的意思,將事情記了下來。

飯後,餘思雅分別見了這23三人,根據他們的籍貫、家庭情況和特長等等,將這些分為了兩部分,其中老家離辰山縣最近的11個人被安排去了清河鴨養殖場和飼料廠做保安。剩下的12名,兩個門市部各2名,餘下的8人留在了清河鴨服裝廠。

工作安排好後,餘思雅就回去了,她去了一趟農業廳,準備當麵見見戚副主任,具體商談一下合作的事。

誰知道戚副主任他們竟然提前回去了,這會兒已經到火車站了。

雖然冇見到人,但餘思雅也不是冇有收穫,她瞭解到了戚副主任這麽快就下定決心的最大原因竟然是豐寧市的養豬合作社。

上半年,養豬合作社一直半死不活的。直到考察團去了以後,豐寧市見省裏都大力推廣豬飼料,這才意識到自己手上有個金娃娃,卻冇發揮作用。等考察團走後,豐寧市大力發展養豬合作社,目前已經成立了六家養豬合作社,搞得有聲有色的,還計劃在年底將全市的養豬合作社規模提高到三十家以上。

戚副主任去參觀了之後非常滿意,而且也看到了豐寧市上半年的獨苗苗青陽養豬合作社的成績,五百頭豬半年出欄,給該合作社帶來了總計一萬餘元的利潤收入,就是平攤到每戶的頭上,一家也有五六十塊錢的純收入。

用飼料一年能養兩批生豬,每家的純收入豈不是能增加到一百元左右?這對目前的農村來說,絕對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戚副主任不懂經濟,但他懂畜牧業,也瞭解一些農村的基本情況。如果能夠按照這個勢頭髮展,將極大地提高農民群體的收入。而在當下,我國的城鎮化率不足20%,也就是說全省差不多有80%是農業人口,提高他們的收入對提高全省的經濟數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到了飼料廠對農村養殖業的重大促進作用,戚副主任也不拘泥於隻盯著飼料廠帶來的招工名額和稅收了,所以才立即做了讓步。甚至恨不得,清河鴨明天就把宜市飼料分廠給建好,投入生產。

餘思雅知道前因後果後,笑了笑,心裏特別高興,豐寧市也總算雄起了,那她的火腿腸工廠還遠嗎?等明年養豬合作社建到三十家以上,她就可以考慮建豬肉火腿腸加工廠了。

——

王書記那邊也挺快,週四他就帶著人到了省城見餘思雅。

他一共帶來了兩名同誌,一名會計,主管分廠財務,一名是原飼料廠的生產主任,以後也負責生產這一塊兒。

這兩名同誌都是紅雲公社本地人,知根知底,比較能夠信任。

餘思雅對他們倆也有些印象,還能叫得出來名字:“沈興國,劉正飛同誌,你們好,辛苦你們了。在那邊穩定後,你們可以將家屬一塊兒帶去宜市,每個人有一個家屬工作名額。”

因為有文化水平要求,廠子裏的骨乾都是年輕人,年紀大一些的也隻有三十歲出頭。沈興國和劉正飛都不到三十,給他們一個招工名額,其實就是給他們媳婦的,老婆跟著去了,孩子自然也要跟著去,一家團聚,在宜市這樣的大城市就能安定下來。

餘思雅本來是不想開這樣的後門,可單位的骨乾除了要有能力和忠誠,還需要穩定。將他們的小家庭一起綁定在清河飼料廠這艘大船上,他們工作也能更安心,更用心。

兩人聽到這個訊息果然非常激動,連聲說道:“謝謝餘總,謝謝餘總!”

餘思雅笑了笑:“應該的,你們為了工作遠離家鄉,咱們單位也不是那麽不近人情,該安排的肯定要安排。不過你們的愛人有能力就上,冇能力就安排普通工作,跟廠子裏其他職工一視同仁,保持咱們清河鴨集團的一貫作風,任人唯上,誰有能力誰就上!”

兩人馬上表態:“餘總放心,我們會嚴格遵守工廠的規章製度,以身作則。”

“好,那我跟你們說說去宜市的工作。”餘思雅拿出做好的計劃書,遞給三人看,邊看邊講,“目前,你們先過去跟將地皮拿下來,不管是租還是買,期限不能低於三十年,先將地談妥了,白紙黑字的協議簽訂了,然後再談貸款的事。宜市那邊答應給咱們開綠燈,貸款很好審批,在拿到貸款後就是後續的建設,計劃書上寫得很清楚了,你們按照上麵的步驟來,如果中途有什麽意外和不明白的地方,給我打電話。沈會計,飼料廠的賬目一定要清晰,從建廠開始,每一筆的開銷和收入都要落到實處,每個月匯報一次業績,集團每半年會查一次各分廠的賬目,如果查出賬目有問題,我會立即報案!”

說到最後一點時,餘思雅的眼神格外銳利。賬目問題關係著廠子的盈利和生存,天高皇帝遠,宜市分廠又不在眼皮子底下,更要盯緊一點,以免有人從中作假。

沈興國察覺到餘思雅的嚴肅,知道她不是開玩笑的,連忙正襟危坐:“餘總,我明白了。”

“嗯,好好乾,我還是那句話,隻要做出了貢獻,集團不會虧待大家,我們每個人清清白白正大光明地拿屬於自己的那份獎勵不好嗎?切勿為了一時的私利毀了前程,希望大家認真記住這點。”餘思雅再次提醒了一番。

談了半天,將開工廠的方方麵麵都商討過後,當天晚上,王廠長三人便帶著清河鴨的期許,踏上了前往宜市的火車。

——

接下來一段時間,還算風平浪靜。

但在這平靜的水波下麵盪漾著諸多的波瀾。改革開放帶來的钜變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年的九月,全國第一家民營企業上海市工商界愛國建設公司在滬成立,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國企邁入改革的步伐。外資也陸續進入國內,尋找發展的商機。

這些變化還冇影響到餘思雅。

對餘思雅影響最深遠的是個體戶的大力發展。

到了十月,清河鴨服裝登記在冊進貨的個體戶超過了五百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十數人的規模不斷地增加。這些人的傾力銷售,將清河鴨服裝帶到了省城的每一個角落,也輻射到了附近的縣市甚至是農村地區。

進貨量,十月上半個月就超過了七萬件,速度之驚人,讓人目瞪口呆。清河鴨服裝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丁舜看準了商機,果斷出擊,加大了低端產品的生產,比如襪子、秋衣、秋褲、背心等等。

除了廠子裏,遍地的小攤小販對沈建東的瓜子生意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秋冬季節本來就是瓜子的銷售旺季。沈建東連續添了兩台瓜子生產的機器,仍舊有些捉襟見肘,每天都忙到天黑纔回家,甚至都不回家吃飯,加班加點炒瓜子。

他的香香瓜子以口味眾多,便宜好吃,分量足等等暢銷市場,不光占據了省城瓜子市場的半壁江山,甚至也賣到了臨近的縣市。

發展之迅速,讓餘思雅都吃了一驚。

因為規模的不斷擴大,餘思雅給沈建東租的那塊廠房明顯不夠用了。

於是沈建東想到了搬家換地方這個主意,但在做之前,他還不忘征求餘思雅的意見:“嫂子,咱們現在總共有四台機器,出租屋不夠用了,我想租個更大的地方,你看怎麽樣?”

民企都成立了,雖然關於個體經濟還存在一些爭議,可曆史的潮流已然到來,以後勢必是國營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外資三足鼎立的趨勢。

沈建東既然有這個優勢,又有這個能力,餘思雅冇有反對的道理。她說:“當然好,你看好地方了嗎?”

沈建東嘿嘿笑了笑:“我打算將我的加工廠建到你們後麵那塊地。那裏有一座老房子,我跟屋主談過了,他們家想出國,願意賣房子。”

餘思雅大致知道是哪一棟房子,那棟房子有好幾十年的曆史了,比較陳舊,不過麵積夠大,倒也合適。而且買房子總是不虧的,她和沈躍身份比較特殊,在正式的政策出來之前,他們不能買,可沈建東冇這限製啊。

所以餘思雅對此大力支援:“可以,那個房子周圍交通發達,挺不錯的,你買吧。”

於是沈建東就將他的瓜子加工小作坊搬到了新房子裏。

省城這邊蒸蒸日上,宜市飼料分廠也發展迅速。

王廠長因為是看著飼料廠建起來的,他還出了不少力,當初的這些幫忙都成瞭如今建廠的經驗。加上他在宜市也有熟人,事情辦得非常順利。九月就把飼料廠的地拿了下來,足足一千畝,租期三十年,五十萬貸款也在當月批了下來。

10月清河飼料宜市分廠就開始破土動工,建了起來。因為資金寬裕,地皮夠大,這次的廠區建設一步到位,從廠房、倉庫到員工宿舍都同時建設,務必要在年底完工。

這個工程量不小,王廠長三人一直呆在宜市,忙著建設。期間每個星期都會給餘思雅打一次電話,匯報工作進度,餘思雅也會給一些意見。

但了11月,飼料廠的廠房已經建好了,接下來就是倉庫、食堂和宿舍等相關建築的建設。這些工程量也很大,但宜市那邊為了讓飼料廠能夠早日竣工,幫忙找了十幾隻建築施工隊,一起開工,所以建設進度很快。

眼看廠房快要建成了,接下來就是機器的事。目前還冇有成套的飼料生產線,餘思雅隻能找省機械廠繼續預定前麵用過的機器。

時間進入11月底,天氣逐漸涼了下來後,餘思雅再次接到了王廠長的電話。

這次,王廠長的電話竟有些吞吞吐吐的:“餘總,昨天有一批米國人來找我,想跟咱們合作,共同建廠。”

餘思雅詫異地問:“建什麽廠?飼料廠嗎?這個公司叫什麽名字?是乾什麽的,你瞭解嗎?”

她是知道今年有不少外企湧入國內淘金。因為不瞭解中國的情況,很多外資選擇了尋找本土企業一起合作的模式。中資企業因為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夠等原因,也願意跟外資合作。

可現在改革開放也就一年,外資盯上的應該是各大型企業纔對,怎麽會盯上他們清河鴨這麽一家小單位。

王廠長有點頭大:“好像就加米公司,據翻譯介紹,是一家穀物公司,專門生產各種飼料和食品的。”

餘思雅上輩子冇聽說過這家公司。主要是因為飼料業比較爭氣,民營企業在市場中占據優勢地位,所以即便有這家公司,除了相關從業人員,外行很多也是冇聽說過的。

對於跟外資合作這件事,餘思雅暫時不做考慮,她一口回絕了:“如果他們再找你,你就拒絕吧。”

王廠長不懂英語,跟那些高鼻梁藍眼睛的外國人打交道頭疼得緊,聽到餘思雅說不用管,挺高興的:“好,我明白了。”

——

餘思雅本以為這件事拒絕了也就完了。外資畢竟有資料、技術等優勢,各地也歡迎他們投資建廠,還有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援,犯不著一直盯著他們這個小廠子。

可12月1號這天中午,餘思雅一到門市部樓下,林紅旗就迎了上來,接過她手裏的包,湊到她耳朵邊小聲說:“餘總,來了幾個藍眼睛紅頭髮的外國人找你,陪同的還是許秘書。”

餘思雅蹙了蹙眉,低聲問道:“什麽時候來的?”

林紅旗說:“剛來幾分鍾。”

餘思雅明白了,應該是許秘書知道她的時間安排,所以將時間卡得剛剛號。

“好的,我明白了。”餘思雅摘下圍巾,大步上了樓。

待客室裏坐了兩個藍眼睛的外國人,還有一個翻譯。許秘書在跟對方聊天,但因為語言不通,雙方交流都需要翻譯溝通,所以效率比較低。

看到餘思雅進來,許秘書立即站了起來,笑著跟她介紹:“餘總,這是米國加米公司的代表,萊德先生和他的助理彼得先生。”

餘思雅含笑點頭,目光移到兩個老外的身上。這兩個人是標準的白人長相,身材高大,藍眼睛、高鼻梁,穿著一身時髦的西裝。跟她後世見過的老外冇什麽區別。

不過這輩子到底是第一回

嘛,餘思雅做出有一副有點吃驚的模樣,用中文跟他們問好:“萊德先生,彼得先生,你們好,歡迎光臨!”

翻譯連忙將她的話翻譯成英語。

然後這兩個老外誇了餘思雅一番,說她長得漂亮等等。

餘思雅裝作冇聽懂,等翻譯成中文後才露出有點靦腆的表情。東方人本來就顯年輕,更何況餘思雅年紀又還比較小,這麽一看,更小了。

兩個老外嘰裏呱啦,一副吃驚的樣子。

語言不通,交流起來就是麻煩,說什麽都要翻譯。雙方寒暄了幾句,總算進入了正題。

翻譯根據兩個老外的意思說道:“餘總,加米公司是米國排名前三的穀物商,資產規模達數億美元。他們擁有先進的飼料生產線和各種成熟的配方,打算在國內投資建廠。但因為不瞭解國內的情況,他們打算在國內找合作廠商,經過考察,萊德先生非常看好清河飼料的發展,有意跟清河飼料合作建廠。”

餘思雅含笑點頭:“我明白了,不過萊德先生能為我們清河鴨提供什麽呢?”

翻譯側頭將她的話複述給了兩個老外。

過了兩分鍾,翻譯說:“萊德先生說,據瞭解,清河鴨在宜市建的飼料廠是從銀行貸的款。加米可以為清河鴨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建廠費用,這樣清河鴨就不用貸款了。”

敢情是以為他們冇錢啊?

當然,清河鴨對上這種國際巨頭,那肯定算是窮的。但他們建廠房的錢還是拿得出來的,不過這種事不必向他們解釋。

至於技術,飼料生產線難度並不是特別大,而且肯定也要進口買,最後將這筆錢算到成本裏,加米不可能給他們生產線的技術,算來算去清河鴨也占不了多少便宜。飼料配方嘛,他們也有了,綜合考慮,餘思雅不覺得有必要跟加米合作。

資本的本質是逐利。外資進入國內,是為了攫取利潤,跟他們合作,有利有弊,但就目前清河鴨的狀況來說,所謂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冇有太大的吸引力。

而且在一方強勢,一方弱勢的情況下合作,稍有不慎,清河鴨就可能會被外資吞並了。國內多少民族品牌就是這麽隕落的,他們當初以為能借著外國資本、技術的力量騰雲直上,壯大做強,最後卻落得個銷聲匿跡的下場。

所以隻思考了幾分鍾,餘思雅就再次鄭重地重申了一遍自己的立場:“請你轉告萊德先生,他們的來意我已經清楚了。不過目前來看,我們清河鴨集團運轉正常,資金方麵的問題也能自己解決,暫時冇有跟外資合作的意向。如果以後有這方麵的需求,我會第一個考慮加米公司,謝謝。”

-